随着张謇研究的不断深入,张謇与大生档案的利用也愈益受到重视。
张謇与大生企业的老职员们在他们的实业活动中,十分注意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内容丰富、弥足珍贵的大生企业档案资料。难怪我国一些著名的近现代经济史研究专家,在对比分析了包括张謇在内的中国近代几位著名的民族资本家现存史料状况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资产阶级给我们留下的十分贫乏的资料中,张謇和南通的资料则是最为丰富的一份。”
这“最为丰富的”“张謇和南通的资料”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已经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报刊资料,仅南通图书馆、南通市档案馆便藏有此类资料10余万册;二是尚未公开出版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大多收藏在南通市档案馆内,总数为 4 万余卷(册)。
目前,南通市档案馆收藏的张謇与南通大生企业档案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张謇档案。
这是张謇生前在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中所形成并留下的历史记录,计有151 卷(册):(1)张謇信稿存底 12卷,计1140件,主要内容为张謇给孙中山、袁世凯、韩国钧等人的信稿、电文等;(2)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给张謇的信函,计30件,其内容涉及对清帝、慈禧的看法,对戊戌变法、甲午海战的态度,以及师生情谊等诸多方面;(3)张謇给其子张孝若的父训 3 册,计106 件;(4)张謇生前手书的对联、碑文与习字本等10余件。尚有不少张謇关于创办、经营大生企业的信函散存在已整理成卷的大生企业档案的案卷中。这些信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张謇创办实业的艰辛历程和不甘失败、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另外,南通市档案馆收藏的《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啬翁垦牧手牒》、《教育手牒》、《南通张季直传记》、《通州兴办实业之历史》、《二十年来之南通》等,都是研究张謇及其创办的企事业必读的重要资料。
第二部分为大生企业档案。
这部分档案的来源有三处:一是1952 年公私合营后由大生纺织公司移交过来;二是从上海大生总管理处接收过来;三是向大生的老企业、老职员收集、征集所得。
这部分档案收归南通市档案馆收藏管理后,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整理:第一次是六十年代初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师生帮助下将零散档案基本成卷,并撰写了案卷内容提要;第二次是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组织了一批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对那些在文革中受到严重破坏、搞乱了的大生档案进行重新整理,并将新接收的零散件整理成卷,新整理的案卷均编有便于查阅利用的卷内目录;第三次是九十年代初,由馆内工作人员完成了所有零散件的整理,并将全部大生档案重新划分了全宗,修补了破损档案,拆换了破旧封皮,并以卷为单位重新编制了档号,排卷上架,还编制了相应的检索工具,使这部分档案基本上做到有规可循,有目可查。
根据现有整理状况,馆藏大生企业档案共分23个全宗,合计12067卷(件)。大生企业档案的每个全宗内的档案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书档案,二是会计档案。这两部分内容丰富的大生档案,具体、真实地反映了张謇所创办的一系列企事业单位创建、发展、衰落的过程。
从档案形成的时间看,从大生一厂创办起一直延伸到大生纺织公司公私合营(1952年)为止,时间跨度为半个多世纪,甚至包括了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大生纱厂地基原主的一份地契。
从档案形成的单位看,有大生一、二、三、副(八)厂、大生沪帐房、大生苏工染厂、天生港发电厂、资生铁(冶)厂、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通海垦牧公司、大丰、大赉、大像、大有晋等盐垦公司、大达轮步公司、淮海实业银行、南通学院、南通师范、南通博物苑、南通图书馆、传工学社、养老院、育婴堂等单位。其中大多为企业单位,也有不少事业单位。仅从这份单位名单,便足见张謇当年所创办的大生企业集团之规模了。
从档案材料的形式看,有文件、信函、帐册、图表、电文。凭单、商标、股票、息折,有关股东的名册、名片、印鉴等。其中帐册约占一半(4783册),包括总帐、分类帐、流水帐等。文件则包括历届董事会,股东会议录,有关年度的业务报告、经营销售合同、各种规章制度、各种提案的底本等等,真是文种繁多,形式各异。
张謇与大生企业系统档案如此丰富,且得以流传、保存至今,应归功于张謇办事过细和缜密,归功于他的档案意识。张孝若在为其父所作《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的“自序”中说:“我父有许多实在的事业,他一生几乎没有一件事没有一篇文字的。”张謇何止每办一件事有一篇文字,而且往往有多篇文字,还妥善归档保存。有些重要文字,则单独印刷,“分别咨商务局、寄各股东”,或汇编成册,如《通州兴办实业之历史》(上下册)、《通海垦牧公司十年之历史》,收入了1896年初至辛亥前夕大生企业系统主要单位的重要文件和历年财务报告。
张謇每创办一个单位,无论是企业、学校或善举大多有“章程”、规划书或可行性报告,大生纱厂(一厂)便有总章程(《厂约》),又有《银钱总帐房章程》、《进出货处章程》、《批发所章程》、《工料总帐房章程》、《工帐房章程》、《工帐房新章》、《物料所章程》以及机房、轧花、清花、粗纱、细纱、成包、杂务、稽查、巡丁、火险等 17种职能部门的分章程。 1900年末制订的《通海垦牧公司集股章程启》洋洋七千字,共分14节,自集股方式、方法,创办宗旨,围垦范围、方法,工程测算,经费估算,效益预测,发展前途等都有较详之阐述。这不仅是通海垦牧公司的可行性规划,而且是整个淮南盐垦区的纲领性文件。它于本世纪初出自张謇之手,难能可贵。
张謇创办的企业都有年度总结(“说略”)和财务报告(“帐略”)。“说略”一般在千字左右,简洁地概括当年原材料、产品的市场动态,当地和国内外的社会环境和动态,以及“因时度势”而制订或修正企业的经营策略和实绩等。
淮南盐垦各公司1200多卷(册),更是近代中国经济档案之瑰宝。它除了和大生各厂档案一样比较丰富完整外,还是国内唯一的研究从传统农业的小农经营向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宝贵资料。中国的海岸线有两段为沙岸,那便是渤海湾的海岸以及黄海的江苏段海岸。由于这里海岸平直,又盛产耐盐碱的芦苇,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产盐地区,即渤海滩上的长芦盐场和黄海滩上的淮南、淮北盐场。1901年,张謇“仿泰西公司集资”,以股份公司形式在通州、海门滨临黄海的12万亩滩涂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业企业一一通海垦牧公司。筑堤挡潮,兴修大规模的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洗盐造田。自是以后的20多年间,在江苏北部范公堤以东,南起长江口,北抵陈家港,纵约350公里,宽逾50公里,原淮南盐场(包括淮北盐场之一部)地区总面积约 12000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数十个盐垦公司纷纷建立,掀起了一个围海造田的热朝。今天的大丰县便是当年的大丰盐垦公司(9方亩),射阳县则是原大纲、华成、合德三公司所在地。长芦盐场只产盐没有垦。因此,研究淮南盐垦史,实即中国盐垦史。
张謇是近代中国以科学方法规划治水的先驱。 1911年,他便自费组建了30多人的测绘队,开始测绘淮河水系。他先后担任过导淮督办、全国水利总裁(水利部长)。他是实干家,留下了大量的以导淮为主的设想、规划、方案等文字以及测绘图纸等档案。这些研究中国水利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除已收入《张季子九录》、《张謇全集》的一批文稿外,其档案分别保存在南通市档案馆、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和治淮委员会(安徽省合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