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地质学家沈其韩,长期致力于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等研究。曾任地矿部地质研究所所长,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从小安沙出发,他成了推动、见证中国变质岩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从空白到跻身于世界行列的著名地质学家!
家乡孜孜求学
沈其韩老家原籍崇明岛,因长江下游的海门东部不断接涨出满洋沙等新沙洲,崇明一带的地主豪绅纷纷过江划地建仓,雇人耕作,坐收田租。沈家上祖辈就是在这股迁徙潮流中搬离崇明来到海门的,他祖父最终在小安沙富兴镇(原称捞货泥坝,1789年建镇)北侧的一个小村庄(今启东市海复镇复南村7组)安了家。
沈其韩的父亲沈瑞侯原是本地一名塾师,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经人介绍,到淮阴县导淮委员会担任会计。1922年4月,沈其韩在淮阴出生。当时正值军阀混战,旧中国千疮百孔,导淮工程难以为继,1925年,沈瑞侯携一家老小返回海门老家定居。沈其韩刚满6岁,便被父母送到富兴镇南埭杨锦昌私塾读书。沈其韩生性老实拘谨、守规守矩,老老实实跟着先生读书、写字,进步很快。8岁时,沈其韩转入海门富兴镇初小学习。两年后,沈其韩升入高小,转入离家较远的新式学校——江苏海门私立锄经完全小学。1935年7月,沈其韩高小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海门县私立锡类初级中学。1938年3月,海门沦陷,时局动荡不定,学校纷纷停办,当年6月份沈其韩初中毕业后,在家闲待了一个月。后来形势渐趋稳定,学校陆续复课,沈其韩便继续自己的学业,1939年7月进入私立海门中学高中部学习。当时高中部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国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等。沈其韩第一次从地理课本上看到了祖国和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深受震撼,对外面精彩世界的好奇心、探求心油然而生。他经常研究地图和地球仪,反复默记各地省会、名城、港口的名称。这一业余爱好,成了他后来选择大学专业的最佳导向。而此时打下的英文基础,也让他受益终生。
投身地质事业
战乱加上家庭经济拮据,沈其韩未能及时高考升学。得悉沦陷区学生赴内地学习,可得到助学金,他不禁心生向往。1941年秋得到堂兄资助的盘缠后,沈其韩便与去内地的亲友结伴而行,经上海辗转到浙西内地。经向导帮助,成功越过日伪封锁线进入国统区,当年冬季进入重庆北碚大学补习班进修。1942年夏他参加高考,如愿以偿被国立重庆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录取。在离家三四千里之遥的知名高等学府,他怀揣发奋努力、报效国家的信念,在恩师、矿物学教授王炳章先生指导下,学习钻研岩石学等领域专业知识。沈其韩大学毕业时,正值国家大力发展地质事业。经选拔,沈其韩进入南京中央地质调查队,先是实习生,不久转为技术员。三四年后,正式调入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专事地质研究。1952年,新中国第一支大型地质勘探队(后称429勘探队)成立,沈其韩作为业务骨干,参与组织、领导矿区的后期详勘工作。白天,他与勘探队员背着沉重的仪器,深入荒山野岭测量,带回一组组详实的数据。夜晚,在简陋的办公室内,他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光,仔细梳理记录的内容,形成一份份完整的资料。经他与同事共同努力,整个矿区的精细地形图很快绘成,为国家矿山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他还与同事发现了大冶尖林山隐伏富矿体,为武汉钢铁公司第一期建设计划提供了储量保证。他们还发现了铁矿伴生的铜矿及可利用的钴矿,为矿山铁铜兼采奠定了基础。
正当沈其韩踌躇满志、发奋为国找矿之际,时任地质部地矿司副司长的程裕淇院士邀请他回到地质部新成立的地质矿产研究所进行前寒武纪地质和变质岩石学研究。沈其韩不禁一愣:自己对地球化学、年代学一无所知,就是行业内人士,也极少提及这些陌生术语。但转而一想,“为祖国找矿”是“国家需要”,现在开展我国处于空白的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也是“国家需要”。当知悉此项研究是为将来寻找地球深处更为丰富的矿产奠基,不也等于在更高的层面为国找矿吗?不懂可以学,无非一切从零开始。沈其韩爽快地服从组织安排,精神抖擞朝着相对冷僻的基础研究领域进发!
寒武纪是地质划分的一个年代,时间大约距今5.4亿年至5.1亿年之间。沈其韩的研究是以早前寒武纪地层学为对象,以古老的变质岩为载体去推断地球演化过程,从一块岩石标本乃至一粒矿物晶体中找出整个造山带的动力学过程,准确推测地球过去46亿年漫长历史中发生的所有故事,以便寻找到蕴藏于地球深处的各种丰富矿藏……也就是说,解读地壳深处的信息,破译地球的密码。自1956年10月起,沈其韩开始了长达60多年的早前寒武纪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和变质岩区工作方法研究。为了研究变质岩,沈其韩辗转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浙江等地实地勘察,奔波数十年。随后,他参与了中国前寒武纪地层的首次总结以及1:300万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图和矿产图的编制,指导了后来前寒武纪地质工作的研究。沈其韩屡屡前往加拿大、坦桑尼亚、巴西、法国进行合作研究与考察,推动了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爱年轻后辈
沈其韩与地质学结缘80年,一生致力破译地球密码,作出了显著的学术贡献:正式发表出版专著15部(包括图件1部)、论文120余篇(部分与人合作)、勘探报告及科研报告30余份。其中代表作《中国地质变质图1:4000000》《中国最古老大陆的时代和演化》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早前寒武纪麻粒岩》(中英文版)等,被公认为地质学界的扛鼎之作,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先后荣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另有二等奖3项),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8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沈其韩还为国家培养了多位优秀地质研究员,他们成了我国变质岩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他谆谆教导学生:“做研究,为名利而做不好;为了国家需求来做,才能做好。”曾有人问他,科研工作如何看待继承与创新?他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有责任帮助年轻科技工作者摆准位置,便挥笔题词:“做事认真,学习勤奋,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继承更要发展。”2012年,沈其韩应邀为母校——海门中学百年诞辰题贺:“我是1939年(注:实为1941年)从母校毕业的一名高中学子,在校期间曾受到学校师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教导,获益良多,终生难忘。欣闻2012年3月19日将迎来母校100年华诞,谨向母校致以深切的感谢与真诚的祝贺!”海门中学校史馆“知名校友”排行榜,沈其韩照片放在第一排第四位的靠前位置。
2022年4月27日,是沈其韩院士百岁诞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领导、同行和年轻的研究生们都前来贺寿。在北京西城区老居民楼一所简朴的居室,这位已至期颐之年的地质学家无限感慨地说:“人生百年不过弹指一瞬。一定要惜时如金,做该做的事,不断学习、不断前进,否则一事无成,最终将追悔莫及。”这种“惜时如金终不悔”的精神,深深打动和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人。半年多后的11月27日,沈其韩院士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他钟情的地质事业。他用一生的时光,在地质科研领域艰难跋涉,孜孜不倦搜寻和破译地球的密码,在学科的理论思维和实践应用等方面不断创新前行。“高山为伴,戈壁为伍,铿锵足迹丈量祖国河山;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忠贞信仰播遍大江南北”,便是院士沈其韩人生的最好写照。
沈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