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南通院士,斐然成就

通籍院士|蔡金涛: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

来源: 南通市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4-09-20 字体:[ ]

在建军节来临之际,向读者介绍一位中科院院士,他既是学界泰斗,又是一位军人,在国防领域为研制尖端武器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远程导弹的控制系统就是他主持研制成功的。他就是蔡金涛。

一张张印有清癯的面容、睿智的眼神的照片,一摞摞大红烫金的荣誉证书,一页页娓娓道来的自述材料……我们翻阅着蔡金涛这些无比珍贵的档案资料,眼前矗立起他的高大形象。他从南通乡间走进了世界顶尖学府,又归国效力,几十年风雨,孜孜以求,并最终成为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

一、从乡村私塾到美国哈佛

1908年夏天,在江苏省南通县一个佃农的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是家里第三个孩子了,父亲给他取名蔡金涛。蔡金涛年幼时就聪明伶俐,到了上学的年纪,他进入乡村私塾读书,深受启蒙老师张辅庭喜爱。十岁时,启蒙老师送他去投考一所高等小学,并被录取,成绩优异。此后,又先后考进南通县省立第七中学(南通中学前身)初、高中,上海交通大学,皆以全年级最优成绩毕业。

微信图片_20240730163639.jpg

农家出了个读书人,父母是喜忧各半。喜的是儿子禀赋聪颖,将来可以不必面朝黄土背朝天,忧的是以一个佃农的家庭,实在负担不起节节升高的学膳各费。塾师张辅庭是个爱才的人,不忍心一棵好苗子因为经济原因就此被埋没,不断开导鼓励蔡金涛的父亲,想方设法让蔡金涛继续上学。于是,蔡金涛的父亲冒险向亲友集资来培养这个儿子。但是农村集资不如在银行贷款来得可靠,有一次开学在即而所集之资没有到手,照学校的规章,入学时不能交清学膳费是要除名的,蔡金涛着急了,想到要离开心爱的学校,急得几乎要投河自尽。幸而遇到一位小学同学,他在一家店里当学徒有年,积了几百元工资,愿意借给蔡金涛200元钱,不计利息,不定还期,这才使蔡金涛得以继续上学。
   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蔡金涛进入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并于1933年通过全国统考,以优异成绩争取到清华大学奖学金,赴美国哈佛大学读无线电学。在国外,蔡金涛没有在花花世界中贪图享乐,而是刻苦攻读、省吃俭用,不仅在哈佛大学获得科学硕士学位,而且逐步还清了他父亲为他背的一身债。二

二、从真空管到国际伏特

蔡金涛是个有爱国心的人。在美国期间,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的殷切期望和自己身上的使命。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导师们一再留他不要立即离开,认为跟他们再读一两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但他没有这么做,因为蔡金涛考虑到那不是祖国培养他的目的。赴美留学指定每人学回一门技术为国效力,重在下厂实习而不在读学位,对他的要求是掌握无线电用的真空管制造。于是,他放弃深造的机会,一毕业就进入美国联邦电话电报公司纽奥克真空管厂实习,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竭尽全力搜集到所有关于制造高功率发信真空管所需的工艺、材料、检验、管理、成本等技术资料。回国后,利用这些资料,他参加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二厂真空管车间的筹建工作,指导真空管车间的建设方案,并对制造真空管的工艺技术给予了具体的指导,经过蔡金涛等专家和工人的刻苦努力,于1938年生产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空管。这是中国电子技术发展的奠基石,而蔡金涛也成为我国真空管制造技术的奠基人。

微信图片_20240730163636.jpg

1937年初,在真空管厂实习告一段落后,他正拟回国,又收到国内物理所的指示,嘱在美国采购必需的标准仪器,并请标准局验校后带回。由于美欧的标准存在着微小的差异,测得的伏特值和欧姆值是不同的。蔡金涛深知伏特标准和欧姆标准对无线电技术工作的深远意义,觉得只在美国标准局校准还不够,于是,他用自己的积蓄作旅费,随身携带着标准电池和标准电阻,从美国前往欧洲,送请巴黎国际度量衡局、法国中央试验室、英国国立物理试验室和德国国立物理技术局进行测试比对。这次由美赴欧的比对活动实际上是一次单位标准化的演习,蔡金涛沿途历尽艰辛,才完成了他出国实习的目的。因国内局势不稳,这批标准电池和标准电阻寄存在香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回,交中国计量科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批“国际伏特”和“国际欧姆”的候选单位标准,并一直珍藏在中国计量科学院。蔡金涛的名字也作为我国电磁计量的创始人之一,载入了电磁计量技术的发展史。

三、从服务抗战到投身建设

1937年,蔡金涛从美国取道欧洲辗转回到祖国,祖国却被日本法西斯占领,全国人民在奋起抗日。他马上响应祖国的号召,奉派负责将上海的中央物理研究所迁往广西桂林,建立桂林工作站,服务抗日。在他的主导下,工作站研制了无线电收发报设备,开办了无线电技术训练班和报务员训练班,培养了100名机务员和200名报务员,并组建了无线电话通讯队,分小组深入日寇侵入的前线打击敌人,配合主力部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40年代初,蔡金涛应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厂之聘,担任该厂研究室主任,参加研制了抗战用的军用移动电台、扩音机和收音机,以及扫雷用的地雷探测器等。40年代后期,在担任资源委员会上海无线电器材公司总工程师期间,他组织和领导研制成功弹速测量仪、张力计、无线电探空仪、印刷电路、汞电池等产品。通过这些产品的研制成功,一方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表现了一个归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无线电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国无线电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放弃赴美定居的机会,留在国内,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仍从事通信技术工作。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工作期间,他带领有关科技人员,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晶体管脉冲位置调制的多路通讯样机,为后来的微波多路脉冲接力通信系统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蔡金涛是中国电信技术领域公认的技术元老之一。

四、从通讯技术到导弹与航天技术

从1958年开始,蔡金涛响应国家需要,转入国防部门的航天领域,研究武器的飞行制导和火力的自动控制,负责和领导了几种弹道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60年代初,他主持仿制成功从苏联引进的液体近程弹道导弹控制系统,开辟了这一全新的技术门类,使中国从此有了自己制造的导弹。1964年,他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远程导弹的控制系统,使我国弹道导弹控制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他还主持了后续的弹道导弹控制系统方案的讨论,作出了采用平台——计算机方案的正确选择,这种选择对促进我国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专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蔡金涛曾主持了我国早期的两种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制中总体技术方案的论证工作,并领导了关键技术攻关和飞行试验。

微信图片_20240730163556.jpg

70年代后期,他虽已年属古稀,可是仍关注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尽可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从美国考察回来后,提出了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研究,并应用于型号研制的建议。80年代初,他还提出了开展可靠性研究的建议,并建议开展微型计算机的研制,为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蔡金涛还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他推荐了多位出国访问学者,大多已学成回国,有些已成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这位杰出的科学家一切以祖国的需要为工作的方向,为祖国的科技事业鞠躬尽瘁,硕果累累,却一生俭朴,提携后学,始终没有脱离农民本色。1980年,蔡金涛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为表彰他“为中国电子事业贡献了50年”、“献身国防科技事业31年”,授予了荣誉证书和证章。

肖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