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南通院士,斐然成就

通籍院士|韩德馨:丹心系煤田

来源: 南通市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4-09-20 字体:[ ]

微信图片_20240821154506.jpg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而作为世界最先开采和利用煤炭的国家,在旧社会煤炭储量的预测只能求助于外国人来完成。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煤田地质基础研究和应用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批重大科研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为我国原煤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辉煌的成就中,凝结了我国几代煤田科学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这些功臣里,就有著名地质学家韩德馨教授。

韩德馨是南通的儿子。他1918年9月出生在小城如皋,并在如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先后就读于如皋实验小学、如皋师范初中部。17岁时,他考上了中央大学实验学校(今南京师大附中前身),从此离开家乡,开创自己的人生道路。

科教救国,奠定人生道路的选择

韩德馨的青少年时代,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野蛮侵略时期,中华民族处于存亡的紧要关头。在南京,他接受了新思潮的洗礼和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过去埋头读书不问国家大事的生活中惊醒过来,把个人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奋起,并走向社会,加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等救亡运动,宣传抗日的重要意义。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狂轰滥炸,学校一再搬迁,途中,不少同学离开学校参加工作或参军,韩德馨也想与几个好友投笔从戎,参加抗战,但终因听力不好而作罢,一度十分沮丧,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劝导下,慢慢想开了,继续走上求学道路,决心献身科教救国。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下,他到昆明进西南联大地学系学习。在系主任孙云铸教授和王恒升、冯景兰、袁复礼、张席褆等教授指导下,韩德馨经常爬山越岭,在深山穷谷考察地质,野外生活内容充实,从此奠定了他一生从事地质矿产事业的人生道路。

981F2D3F590528B7386E949627A_AA3799F9_C12C.jpg

1942年毕业后,韩德馨继续攻读了两年研究生。不久赴美留学,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攻读经济地质学和沉积学。此间,他曾考察北美第四纪冰川地貌和湖泊沉积,也曾越过阿伯拉契山观察晚古生代地层和构造,领略过大峡谷的地质风光和白浪翻滚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海外的湖光山色和安宁的研究生活,阻断不了他对祖国日夜思念的深情。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与研究条件,响应周总理的号召首批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受到燃料工业部陈郁部长的接见和欢迎。这位革命老前辈深情地说:"我们要建立燃料工业,一边要建井开采,同时要大力培养技术干部,没有干部,一切无从谈起。"他听从陈部长的建议,从此投身于燃料工业教育和科研工作。

负笈急归,开创新中国的煤田地质学

1951年,我国第一所矿业学院在天津成立(今天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韩德馨受命参与领导和创建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系。他满怀信心地开展工作,煤田地质系包括地质、钻探两个班,韩德馨担任地质研究室主任, 此后,又历任中国矿业学院煤田地质勘探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学科“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资源特性研究”的学术带头人等职。作为新中国煤田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韩德馨长期从事能源矿产资源、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煤岩学及煤地球化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1959年,他组织并参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煤田地质专著《中国煤田地质学》(共3册)。该书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煤田特点和基础理论,各聚煤区以及聚煤期煤的积聚规律和特色,总结了煤变质的规律并制订了全国性煤变质图,为我国煤田预测和煤炭工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1978年,他又作为主编之一新编《中国煤田地质学》(上、下册),在编写过程中,他深入南方各省调查研究,前后五次拟订编书大纲。该书出版后,受到普遍欢迎和广泛引用,于1981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988年获煤炭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微信图片_20240821154526.jpg

60年代起,他致力于我国的特殊煤种的研究,并从中国特种煤的成因、煤岩性质入手,对云南东部山区进行泥盆纪地层的研究,1989年,他应邀出席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泥炭及利用会议,在大会上作了《中国云南泥炭聚积特征及沉积环境》的报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目,该论文在权威杂志《国际煤田地质杂志》刊登,并被多次转载和引证。1996年,他主编出版了近100万字的国家“八五”重点图书《中国煤岩学》,系统阐述了煤岩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全面总结了中国各聚煤时代煤岩特征及影响控制因素,并对全国20多个重点煤田进行了解剖研究,科学地论述了煤岩学在煤炭、石油、化工等学科中的应用,反映了中国煤岩学的最新研究成就。

作为地质教育家,韩德馨教授早在50年代就协助苏联专家指导研究生,随后在国内煤田地质领域较早地独立培养研究生,曾任研究生指导小组组长。80年代以来,他作为煤田地质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博士、硕士40余人,其中博士19人、博士后3人。

潜心钻研,促进中国煤炭资源开发

韩德馨不仅致力于基础性科学研究,而且把地质应用与煤炭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他利用工作余暇考察研究全国主要煤矿,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国家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他就和老一辈煤田地质学家王竹泉、谢家荣等一起组织评审全国重要煤田的勘探报告及制定勘探规范初稿,参加重要煤矿设计论证、矿井开发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同时兼任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评论员等职,审核煤田勘探的质量。因取得出色成绩,1960年出席北京文教系统群英会。

50年代,京西矿务局需要解决煤层对比及煤质问题,韩德馨领导两组同志下矿井,进行研究,写出《京西安家滩古生代煤系煤层与煤岩研究》,这是国内较早采用沉积学、煤岩学、光谱分析等方法,探讨煤层对比及煤质问题的文章 ,该文提出了煤的二次变质问题观点,获得煤炭部“飞马”奖。他还率先采用煤岩学、煤变质、沉积学及煤质分析等多学科理论,对煤系进行综合研究,其成果获得煤炭工业部“火箭奖”。针对我国难选煤问题,在山西对难选煤的性质进行深入研究,成功地阐明了该地区难选煤特点,对难选煤形成的底蕴分析取得了良好成果。他还先后对煤中微量元素成因类型及迁移规律、煤矿瓦斯和煤成烃生成多阶段性以及特殊煤种和泥盆纪聚煤模式等进行开拓性研究。

70年代,在原煤炭部地质局的领导下,他参与全国煤田预测以及华南九省构造控煤和找煤的研究,担任国家科研重点项目《南方九省构造体系对煤系沉积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及煤田预测》课题领导小组成员,他深入江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进行工作,提出了地壳运动形成的各种构造格局决定聚煤坳陷形成和分布观点,在指导煤田预测和找煤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煤炭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78年,此项成果获煤炭部科技二等奖。

韩德馨教授几十年来教书育人,科研成果卓著,多次被评为校、部级先进工作者。1990年被国务院授予“有贡献的早期回国专家”荣誉。1992年因从事教育科研40周年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的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荣获我国地质学界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韩德馨教授在我国采矿界和地质界德高望重,还与他具有高尚的生活情操,不断奖掖后进有关。他在八十高龄依然想着为祖国的煤田地质教育事业作贡献,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稿费和各项奖金,并由学校和有关单位和韩教授的同学、学生共同出资40多万元,设立了“韩德馨奖学金”,用于定向奖励中国矿业大学地质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1998年10月20日,中国矿业大学举办隆重的庆祝活动,庆祝韩德馨教授八十华诞并转为资深院士,同时庆祝了“韩德馨奖学金”的设立。韩德馨教授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煤田地质教育事业,堪称“一片丹心系煤田”。

陈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