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南通院士,斐然成就

通籍院士|姚穆:我国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的开创者

来源: 南通市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4-09-20 字体:[ ]

姚穆,南通人,著名纺织材料专家、教育家,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终身名誉校长。以他为首编著的《纺织材料学》,是该学科的经典之作。

在教学第一线

姚穆院士1930年5月出生于南通唐闸镇,1948年于南通中学高中毕业,考取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后转学至西北工学院纺织系学习,195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他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晋升为教授,1983至1987年出任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前身)院长,199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姚穆治学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善于把学科前沿知识和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他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学时都一丝不苟,孜孜以求,合理安排;他知识渊博,信息广泛,教学内容丰富,以至于同事和学生尊称他为“百科全书”;他文思泉涌,旁征博引,记忆力惊人,在课堂上经常能指出某某人的观点在某某书的第几页,令学生惊叹不已;他语言生动风趣,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学生们说“听姚老师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他特别注重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我示范,成为在学识修养上站在专业领域前沿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姚穆始终把教学当作崇高的事业,把育人当作可以无限发挥自己创造力的一门艺术,他爱岗敬业、辛勤耕耘,对教学的专注和投入程度常常令学生和同事们深为感动。多年来,他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博士,硕士及教学科技骨干。

姚穆不仅重视正规的学历教育,也非常热心短期的业余教育和科普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组织了多期全国性纺织材料学教师、厂长和总工程师研讨讲习班。他热心公益事业,经常应邀去各单位讲课或做辅导报告,还经常下厂,足迹遍及国内大小纺织企业,无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被人们誉为“科技雷锋”。

2006年9月28日,姚穆等专家来到南通大生集团公司进行科技指导。在阔别多年的家乡,他结合大生的发展实际,从当代纺织业发展趋势、服装面料的多样化和科技创新等多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建议。大生的经营者们侧耳聆听,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时任大生公司董事长左成懃更是一语中的:“姚穆等院士为我们送来了最前沿的纺织科技理论,这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高科技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推进企业发展。”

在科研最前沿

姚穆不仅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高手。他治学严谨、工作勤奋,笔耕不辍,译著论著颇丰,主编教材专著近二十部,发表论文百余篇,特别是以他为首编著的《纺织材料学》,两版共印刷23次,发行16万余册,成为该学科的经典之作。姚穆多年来一直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特别在“服装舒适性”研究领域有一系列突破性贡献,为我国极地服、宇航服和作战服等服装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开拓人体着装舒适性学术研究新领域,是一个牵涉到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纺织加工等多学科交叉的庞大研究课题。为使这一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姚穆及其助手们首先研究了中国人体皮肤各部位感觉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初步理清了物理作用、生理作用和心理反应之间的关系;其次,他们着重研究了织物的热、湿传导通道的特征,找出了空气中水汽扩散时的规律,建立了湿蒸发的动态平衡方程;他们还对服装穿着的压力舒适性、运动舒适性和接触舒适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完成服装穿着舒适性研究的定量测试,姚穆还主持组织研制了织物透水量仪等一批测试仪器并建立了一系列测试方法,还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功能服装面料实验室。姚穆主持的“织物穿着舒适性的测试与研究”荣获了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二等奖等许多奖项,其学术论文除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性技术性期刊上发表外,还在许多国际会议上宣读,引起国外许多学者注目。1992年姚穆被接纳为英国纺织学会成员。发明具有现代高新技术的化纤长丝“军港纶”,是姚穆在纺织科研最前沿开拓的又一个亮点。1996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聘请姚穆为军需科技发展特邀顾问,负责研究设计新一代军服系列面料。他在总结以前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理论与实验研究,在化纤成形理论、织物特种物理加工理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明了具有现代高新技术的多异性、多重复合变形的新型长丝——“军港纶”,经纺、织、染、整等工序,加工出分别适合于夏季、春秋季及冬季穿着的军服面料及配套的里料、衬料、辅料等,还设计出包括成衣加工在内的整套加工工艺系统。产品注册了“军港纶”和“军港呢”商标,仅1999年和2000年两年就累计生产面料8600万米,创产值29亿元,利税6亿元。该产品已用于解放军、驻港部队、驻澳部队军服和公安、武警、税务、检察、法院等部门的制服以及民用服装。1998年,此项研究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十一届国家发明博览会金奖;2001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非典”病魔肆虐神州大地,姚穆忧心如焚,他和助手们加班加点,突击试验,终于在5月19日姚穆亲手将他们研制成功的一批新型医用防护服捐赠给陕西省“非典”防治一线的医护人员使用。这种新型防护服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国家标准,其病毒防护效率高达99%以上(国家标准为70%),可重复使用15次以上,尤其适用在较高污染环境的“非典”治疗病区使用。姚穆还参与了“神五”、“神六”宇航服的研制工作。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中国的宇航服在新型材料的应用、同等功能优异、加工程度精细等方面处于先进水平。

在境界最高层

献身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纺织科研事业,姚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因成绩卓著,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多项,并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优秀博士生导师等荣誉称号,获得“华人杰出人才奖”和教育部颁发的“人民教师奖章”。面对一个个耀眼的荣誉光环,姚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他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向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坚持不懈地攀登,并且是一如既往……从20世纪50年代起,姚穆就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在当时极“左”思潮的束缚下,仅因家庭出身的原因,他的这一愿望没能实现,直到“文革”结束后,他才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入党以来,他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教育了许许多多教职工和学生。姚穆有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品质,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生活俭朴、刚正廉洁的道德风范。他曾担任学院院长,又是学校的资深教授,但在家属调动、职称晋升、住房分配、办公条件改善等方面从不搞特殊化;面对莘莘学子,他甘为人梯;面对身边同志,他平易近人,谦让有加;面对荣誉,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人们的着装舒适,姚穆付出了大半生的精力,但他自己却以“苦”为乐,至今还是一身素衣、解放鞋、迷彩军用挎包,一个谦和师长的形象已在人们的心目中定格、升华。他从不讲究吃穿,其衣食住行与普通百姓毫无两样,食堂打饭、办公室泡方便面、出差住便宜旅馆、出行中不讲“身份”是他的一贯风格。直到现在,家里最值钱的、最占地方的还是他那些日积月累的书刊资料。在姚穆心中,党的事业高于一切。他勤奋忘我,惜时如金。出差旅途的铺位上,机舱、船舱里,常常是他备课、编写教材、构思论文的临时场所。有时为了完成授课和做报告的任务,在出差和返校的当天,他也会不顾辛劳如期而至。为了教育事业,他没有节假日和寒暑假,经常工作至深夜,许多讲稿、教材、论文都是加班加点完成的。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开拓在科研最前沿,姚穆继续指导博士生、硕士生,承担着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防科研项目,为我国纺织事业的发展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着……

肖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