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地方文化

孩儿巷、西南营等地名的由来

来源: 南通市档案局 发布时间:2015-07-25 字体:[ ]

    现今的南通市崇川区,以古通州城为基础,向四周扩展而成,因此在地名上也留下了种种有趣的历史印迹。

    十字街位于区域的中心,向东西南分别有三条大街旧称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如今最繁华的依旧是南大街,只是沧海桑田,南大街早已旧貌换新颜。街内往往是巷,什么仓巷,三人巷、木排巷等等。市内端平桥附近有一条巷子叫“孩儿巷”地名就很有意思,是不是因为这里的孩子特别多而起名的呢?不是的。提起孩儿巷,还有一段掌故呢。据说,清朝末年间,每逢农历七月初七,这条巷内摆满了出售无锡泥人的摊子,那些泥人制作精巧,选用金珠牙翠装饰,盛以红碧纱笼。泥人大者尺余,小着仅二、三寸,故又名“土稚”,很名贵,一对至值十缣,一床(即一套,约五只到七只)三十千。达官贵人争以高价收买。南通状元张謇也很欣赏这种精致雅丽、千姿百态的“土稚”,曾多次购藏无锡泥人。这条巷子因此名气越来越大。各地来南通敬香的人,回去时总要买几尊泥人,作为菩萨敬奉。后人便把这条专卖“泥孩儿”的巷子称为“孩儿巷”。当然除了巷也有特别的比如马房角、东南营、西南营等。这些都是历史上在此驻营扎兵的缘故。

    据说二百多年前,通州城外周围二里的范围内称之为“郭”。城里有位书生学士,厌弃闹市的烦躁环境,到城北“郭”处建屋。当时人们惯称“城里建屋为‘住宅’,郭处建屋为‘里居’”。书生在郭处的房屋落成完毕,随即迁入居住,借以迎朋会友。数月之后,诸多文人雅士、高才学者、技术大师等纷至“里居”聚会,还常有画家莅临作画。不久,有不同行业、不同收入、不同智商、不同生活习惯的各色人等均来“郭”地建屋居住。随之,房屋增多、人口增多,人多则主意多,各行其业,逐渐形成了集市。开集之日,大家为起地名争相发言,归结为“郭地建里居,书生学士创的‘头’,饮水思源不能忘记‘头’,此处起名应称‘郭里头’。”“郭里头”的地名便由此产生。而在向外比如由城向东三华里,叫三里墩。再向东三华里则叫六里墩。这些多为传说防御倭寇侵犯,而设之墩,如遇有紧急战事,便在墩上举火为号依次传递,类似于古代烽火台。

    崇川沿江还有不少的集镇比如八厂、任港、狼山、新港镇等,随着城市东进南扩的步伐,许多原来的镇乡已经融入了崇川城市发展的步伐。但一些老地名仍旧给人们讲述着历史。崇川属于冲击平原,地势平坦,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大致分为老岸、中沙、圩塘三类地区。内河外江连通,昼夜受潮汐影响,因此人们有趣的发现老岸地区大都叫什么店什么庄,中沙与圩塘交界处大都叫坝,而圩塘地区大都叫什么圩。而这里水系发达,河沟纵横,各处由桥梁连结。所以谁打的坝,谁造的桥,谁住在圩塘附近就用谁的名字命名。比如我们常见的朱家坝、陆家桥、张家圩之类。

    在崇川大地上以纪念个人而命名的地方也比比皆是。如曹公祠,这个地名就是为了纪念明代抗倭民族英雄而出。陆洪闸则是为了纪念治水英雄陆洪而命名。此外还有不少地名来历有着动人的故事或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有待大家进一步的发掘和考证。      见习记者张君怡 通讯员汤建军

(摘自《南通网》)